【作者】發布人|【來源】公司|【發表時間】2009-10-22|【點擊數】1134 次
紡機品種增加,技術水平顯著提高
“十五”期間,在我國紡織工業發展需求的引導下,我國紡織機械產品品種增加,技術水平顯著提高。棉紡織設備中的清梳聯合機、精梳機、自動絡筒機和各種無梭織機實現了產業化并得到市場的認可。在引進技術、合作生產和消化吸收的基礎上,我國紡機行業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加強,產品機電一體化水平已達到20世紀90年代水平,而且一批紡織機械產品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比如,清梳聯合機過去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現在國產清梳聯合機已占國內市場總量的65%以上;棉精梳機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新型分部傳動懸錠粗紗機車速達到1500轉/分;帶有集體落紗的棉紡1008錠的細紗機已經批量生產;紡織企業急需的自動絡筒機年產量已超過400臺。另外,我國紡機企業通過對進口化纖聚酯裝置的改造,逐步掌握了聚酯工藝,并自主開發和生產出年產20萬噸的成套聚酯裝置。在消化吸收日產50噸的抽絲設備之后,我國還自主研發了日產100噸、200噸的滌綸短纖成套設備。此外,各種化纖長絲紡絲機的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長絲紡絲的卷繞裝置卷繞速度可達5000米/分;長絲后處理的加彈機也有新的提高;印染后整理和前處理的高效短流程設備已經批量生產;節能環保型的染色機、圓網印花機、數碼印花機和新型熱定型機都已批量生產。2001年到2005年間,我國紡機行業為紡織工業提供各種技術裝備60多萬臺(套),開發紡織機械新產品500多項。紡織機械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5.3%,比2000年提高了1.32倍。
新工藝、新技術提升行業產業結構
我國紡織機械工藝制造技術與裝備也有了新的發展。紡織機械制造企業大量采用了機械制造加工新工藝和先進適用的技術,加強了生產技術裝備與工藝生產線的改造,對保證產品質量、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幾年,紡織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增長,“十五”期間全行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1.9億元。目前,全行業機械加工機床的數控化率達到5%,其中重點骨干企業達到8.27%。鑄造、熱處理和表面處理的新工藝、新技術得到推廣。
外資、民企推動企業結構調整步伐
“十五”期間,紡織機械工業深化改革,紡機企業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紡織機械行業、企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入,外資企業逐步進入,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大型國有企業通過“集團化”和“股份制”的改組、改制,資產結構得到優化。企業數量雖有所減少,但資產總量和質量卻大幅提升。港、澳、臺、外商獨資、合資企業投資平穩增長。企業的集團化組織、集約化生產開始凸顯。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中國紡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和太平洋機電(集團)有限公司形成了紡織機械生產基地,產值已占全行業總產值的88%。國際著名的紡織機械制造廠商陸續在我國投資建廠,已經成為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占有數量由“九五”末期的10.68%上升到2005年的48.7%。民營與集體企業數量所占比例已達77.02%,資產總額占60.95%,銷售收入占63.39%,利潤占65.63%。
利好政策迎來“十一五”發展春天
紡織機械工業的進步為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紡織工業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目標又對紡織機械工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給我們提出了新時期、新階段的發展目標,以及發展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舉措。我國紡織機械工業要圍繞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編制的《紡織工業“十一五”發展綱要》和《紡織工業科技進步發展綱要》提出的28項關鍵技術和10項重點新型成套關鍵設備,以大容量、連續化、高性能、多功能、成套性為特征的化纖機械;以數字化單機、車間級自動化,以及車間、企業信息化系統工程為標志的數字化紡織機械;以安全、節能、環保型為標志的綠色紡織機械為重點,通過大容量化纖機械、數字化紡織機械和綠色紡織機械產品的實施,推進紡織機械制造加工技術水平的提高,推進紡織機械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的提高,推進行業、企業的技術水平的提高,推進行業和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提升紡機裝備整體水平重任在肩
“十一五”期間,我國紡機行業要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目的,增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紡機企業在鞏固、擴大現有企業集團的經濟、技術和資本實力的同時,以兼并、資產和資本優化重組以及戰略聯盟等方式,形成一批以產品生產為龍頭、以零部件生產為重點和以工程成套為紐帶的企業集團。發展節能、高效率、連續化、自動化、差別化和綠色環;w機械,開展高技術纖維和功能性纖維的技術設備攻關和產業化。棉紡機械要廣泛應用電子技術、在線檢測監控等,實現高速、高產、優質、高效和節能;染整機械要重視高效短流程工藝和設備的開發,向節能、環保和自動控制方向發展。到“十一五”末,我國紡機行業裝備的數控化率達到10%以上,其中骨干企業達到15%;全行業勞動生產率達到70000元/人·年;主要技術裝備產品達到世界同期先進水平;源于自主開發的產品占50%以上;紡織機械產品的出口額占同期產值的30%以上。